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官方幸运快三 > 新闻动态 > 朱元璋公车征贤,杨维桢诗墨酬答

朱元璋公车征贤,杨维桢诗墨酬答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7:18    点击次数:77

朱元璋公车征贤,杨维桢诗墨酬答

洪武二年天下初定,江南的乌桕叶浸透秋光,松江府一处旧宅的窗棂间,却飘出朱砂批注《春秋》的清苦气息。年过七旬有四的杨维桢正为"夷夏之防"四字凝思,门童仓促的脚步声撞碎了书斋静气——一辆悬着"奉旨征贤"木牌的朱漆公车,已碾过青石板路,停在阶前。

这是詹同第一次登门。新科进士出身的他,一身素儒衫衬得愈发恭谨,躬身递上的朱元璋亲笔信里,没有帝王威棱,只有"先生抱经济之才,蕴通世之略"的谦辞,随信附上的,竟还有一轴诗笺。"陛下听闻先生诗名,特亲作一律相赠。"詹同的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书斋里的墨香。

杨维桢展开诗笺,见墨迹雄劲如剑,正是朱元璋亲笔:"中原逐鹿定天疆,礼乐凋残待栋梁。百战归来尘未洗,犹思文脉续炎黄。江南有客藏珠玉,塞北无人识凤凰。愿借先生三寸笔,为朕重补舜尧章。"诗中虽带草莽气,却见赤子心,尤其是"犹思文脉续炎黄"一句,让他指尖微微一颤。但他终究摇了摇头,次日遣人回赠一诗,笔意苍劲如老树盘根:"紫宸昨夜下征书,白发衰翁意踟蹰。曾见前朝兴与废,深知乱世痛和吁。笔端未敢轻题字,林下犹能自荷锄。若问腐儒何所有,一窗明月半床书。"他以"腐儒"自谦,却在"曾见前朝兴与废"中藏着不肯轻许的深意。

七日后,詹同第二次登门。这次他没带钱帛,只抱来一摞书——是从南京国子监寻来的残本《礼记》,书页间满是战火灼烧的焦痕。"陛下说,这些书是从元大都废墟里抢救出来的,如今全国像这样的残籍,能堆满半个皇城。"詹同翻开一页,指着上面模糊的"礼义廉耻"四字,"先生您看,连字都快认不清了。"他将朱元璋的和诗呈上:"朕本淮西一布衣,手提三尺定华夷。不因战伐求功业,只为生民解倒悬。尔愿荷锄耕绿野,朕思种德润青田。江山万里需文治,莫负苍黎望圣贤。"诗中自剖出身,直言"种德润青田"的治国愿,倒让杨维桢读罢沉默良久。他送詹同至门口,望着那辆朱漆公车,只说:"容老夫再想想。"

又过十日,詹同第三次登门。这次他带来的,是一叠江南学童的习字纸——歪歪扭扭的笔画里,有的把"孝"写成"老",有的把"礼"画成"丰"。"松江府学的先生说,战乱后能教孩童识字的人,十个里只剩一个了。"詹同的声音带着涩意,"前日陛下在朝上拿着这些纸,说’连字都认不全,何谈治天下’,当场就红了眼眶。"他望着院角那棵银杏,"陛下说了,公车就在门外候着,先生若愿去,车帘永远为您敞着;若不愿,这车就停到您肯见为止。"

这一次,杨维桢终于走出了宅门。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外,那顶四方平定巾格外醒目——方巾四角如规如矩,是他早年见乱世流民失所,特意创制以寄"天下平定"之愿。后来朱元璋见此巾,竟龙颜大悦,传令天下士人皆戴之,南京至今留有"头巾市"的地名,正是由此而来。登车时他回望院中古银杏,黄叶如燃,忽然对詹同说:"烦请学士转告陛下,老夫虽不仕,愿为新朝订一部《礼法新书》。"车中,他已依朱元璋诗韵再和一首:"公车久候意何殷,敢负君王一片勤?老去肝肠犹似铁,来时衣袂尚含云。愿将残卷补王政,不把虚名累此身。但得九州归至治,人间何处不逢春。"

抵南京后,朱元璋亲设在御花园的欢迎宴会上,杨维桢先呈《定鼎颂》,开篇便是"得天下易,守天下难,守天下者,先守民心,民心安,则文脉兴",字字如金石落地。朱元璋读罢,忽然笑道:"先生既肯赐《定鼎颂》,何不再和朕一首?"说着取过纸笔,信手写下:"玄武湖边秋气清,钟山风送读书声。不因烽火销文脉,怎奈干戈扰圣明。今日喜逢贤哲至,他年愿见海波平。卿家若有安邦策,莫惜丹诚告朕听。"

杨维桢取过笔,略一沉吟,在案上写下:"龙潜旧邸起新声,湖海元臣感圣情。礼失当求三代意,政衰须正万邦刑。民饥可念流亡苦,士贱当思教化行。臣有愚言陈圣听,守成尤比创业精。"末句"守成尤比创业精",恰与《定鼎颂》呼应,朱元璋读罢起身深揖,那一躬里,藏着草莽帝王对文脉的敬畏。

居京110天,杨维桢每日在翰林院校勘古籍,见年轻翰林论诗,便提笔写下"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"。朱元璋常来与他对坐论诗,一次谈及元末战乱,皇帝叹道:"朕见白骨露于野,常夜不能寐。"随即吟道:"白骨填沟壑,苍生苦未苏。何时兵甲解,四海尽耕锄。"杨维桢听罢,续道:"干戈虽已息,疮痍尚未瘳。愿施宽恤诏,民命重如丘。"两人一唱一和,竟忘了君臣之别。

朱元璋偶然见他案头《老客妇谣》诗稿,"少年嫁夫甚分明,夫死犹存旧箕帚"的句子里,就知道他是个不事二主的孤臣忠介之公。皇帝当场却击节赞道:"先生风骨,胜似寒松!"随即和诗一首:"松筠有本性,霜雪不能移。何必要相强,赤心人自知。"杨维桢见诗,知皇帝已解其意,次日便以《归乡辞》相答:"江南水绕故园田,松菊犹存旧宅边。三载京尘沾客袂,一篙烟水送归船。君恩已荷宽仁诏,臣节难违老病年。他日若吟湖上句,可能飞梦到金銮?"

待《礼法新书》初稿渐成,杨维桢请辞。朱元璋命宋濂亲率文武百官至南京城外十里长亭饯行,宋濂举杯道:"先生当得起’不受君王五色诏,白衣宣至白衣还’。"杨维桢接过御酒,将书稿郑重递去,首页"民惟邦本"四字笔力千钧,后附的《礼法新书》要旨墨迹犹新:

"礼者,天地之序也;法者,治世之绳也。君以仁存心,则刑赏皆中;臣以礼立身,则忠敬自生。士农工商,各安其业;老幼孤贫,各得其所。乡有庠序以教孝悌,邑有社仓以济饥寒。祭不越礼,丧不逾制,冠婚有节,宴饮有度。上不违天,下不拂民,中不悖古,此之谓礼法。"

宋濂展卷细读,见字里行间既有"刑不上大夫,礼不下庶人"的古训新解,更添"法贵平,礼贵和"的济世之心,不由叹道:"此非一书,实乃治世方策。"

公车南返时,杨维桢掀帘望见学童诵读他的《劝学篇》,青衫在秋风里轻扬。车中,他展读朱元璋临别所赠最后一诗:"朕有金樽酒,相饯送归舟。先生怀至道,岂在利与名。江南多秀色,文脉赖君兴。他日相思处,明月照江城。"

归乡后月余,杨维桢自觉时日无多,于书斋中奋笔撰写《归全堂记》。文中追忆一生:"少读《春秋》,壮游江海,老逢治世。观兴亡如走马,知荣辱若浮云。所赖者,笔未秃,心未死,为天地存文,为生民立言。"写到"归全"二字时,忽觉腕底生风,眼前似有霞光流转。他掷笔于案,望向窗外那株银杏——叶片落尽的枝桠间,竟隐约传来丝竹之音,清越如天籁。邻里闻声赶来,见老先生端坐椅上,神色安详如酣睡,手中仍紧攥着那顶四方平定巾。

数月后他病逝的消息传到南京,朱元璋搁置朱笔良久,终下令将其诗文刻版入秘阁,又在松江建"铁崖书院"。那辆接送过他的公车,从此停在翰林院,车身上"奉旨征贤"的木牌,在岁月里渐渐温润,而那些唱和诗稿,则被皇帝珍藏于内府,页边朱批的"先生之言,朕当永记",墨迹至今未褪。

后人见此,方知洪武初年那场征召,不仅是君求贤,更是贤启君。诗墨之间,道统与权统终得相契,正如那部《礼法新书》所言:"上不违天,下不拂民",方是治世根本。而杨维桢掷笔仙去的传说,更让这段佳话添了几分传奇——原来真正的文脉传承,从不在乎寿数长短,只在于那颗以文载道的初心,能如日月般照亮往后千万年,永放光芒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同方股份:6月6日获融资买入2782.56万元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官方幸运快三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